返回首页   
搜索:

音乐养生中医观

音乐是一种旋律,一种语言,一种心境,是“欢乐、悲哀、忧郁、幽默、愤怒……等情绪以声音形式的体现”,音乐的魅力可以抵达人的心灵、拨动人的神经,让人在流动的、玄想的体验中浇注心灵的药方,音乐以独特的形式反映了宇宙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心灵状态,它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养生功能。故产生了以音乐保健医疗为内容的“音乐疗法”,亦称为“音乐养生”或“音乐医疗”。音乐疗法是一门涉及音乐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而从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中溯源音乐养生之旨,更能体验“乐者,心之动”,“乐者,德之华”之妙。

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音乐养生源远流长

作为现代医学一个分支的音乐治疗学,它的一些原理,早在几千年前,就被我国的音乐家和医学家所了解。用《易经》上的这句名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为说明我国音乐养生的历史悠久,它比Altshuler在五十多年前才提出,而后被各国音乐治疗家所认同的“同质原理”早了好几千年,而且含义更加深刻。医和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音乐治疗专家,春秋时代,秦医和为晋平公诊病,就对音乐与健康的关系作过深刻论述,医和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固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繁手淫声,堙心耳,乃忘平和,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己,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心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徴为五声,淫生六疾。”对于音乐治疗中如何选用音乐的问题医和已说得较为清楚。孔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作为一代思想家,也都对音乐养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孔子提倡音乐应“中声以节”,庄子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精辟论述其实已涉猎了音乐欣赏心理,荀子提倡礼乐治人、治国[2]。

自唐宋以来,音乐空前繁荣,音乐的养生和治疗作用,被人所知晓,利用音乐治疗疾病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深谙音乐之理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在诗篇中有很多关于音乐养生的诗句,曾有诗《好听琴》曰:“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诗句强调了音乐对人的心理调节功能。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集》中记载:他曾因忧伤政事,形体消瘦,屡进药物无效。后来,孙道滋以“宫声数引”治愈了“幽优之疾”,欧阳修深有感触地说:“用药不如用乐矣。”这可以算是我国历史上以音乐治病的典范事例之一。

金元时期,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善用音乐治病,如在《儒门事亲》中载“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等。他还提出“好药者,与之笙笛”,提倡学习乐器,以提高音乐素养来冲淡疾病的痛苦。

至明清时期,音乐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音乐治病的机理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代的张景岳对音乐疗法推崇备至,并对其治病机制研究颇深,他在《类经附翼》中对音乐疗法有专篇《律原》进行论述,提出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明代龚居中提出“歌咏可以养性情。”清代名家吴师机,尤其重视音乐疗法的作用。他在《理论骈文》中赞曰:“七情之为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医家徐迪、万全、张潮均有关于音乐疗疾病例的记载。 清代医书《医宗金鉴》更进一步深入地将如何发五音,五音的特点与治病的机理作了详细的描述。综观以上,音乐养生,在中医历史上可谓成就灿烂[3]。

二、阴阳五行,尽悉音乐——中医基础理论与音乐养生

1.阴阳与音乐养生阴阳学说是中古的哲学思想,它用来说明万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以及一切事物变化现象的属性,正所谓,“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与阳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相互消长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关系,以成“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之格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作为贯穿整个中医体系的一个基本脉络,阴阳平衡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东汉《太平经》运用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起源和养生意义,认为,音乐的发展是顺应宇宙万物阴阳相生、动静相应的规律的。对音乐的阴阳之理,我们可诠释为: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音乐养生,恰是针对机体阴阳偏胜偏衰的属性,用音乐的阴阳属性来补偏救弊,从而协调阴阳平衡。如对阳虚寒证患者,可温阳散寒,选用活跃、欢快、兴奋、激情的音乐进行欣赏。由于阴阳的相对性,也必须根据人们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艺术修养等诸多因素因人因地制宜。

2.五行与音乐养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五音与天、地、身、心相联系,将角、徵、宫、商、羽分属木、火、土、金、水,从而五音与五脏相通,有了“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1]。在《左传》《国语》《管子》等史籍中也可看到五音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似,五音也是对立统一的,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羽属水,角属木,它们之间于调式上为主属关系,此为相生;而商、角属金、木;徵、羽属水、火,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在传统音乐中属相克。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古人就将五音各调所发出的精神效应进行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由五音的精神效应所决定,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五脏相音”学说在音乐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内经》中所指出,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这也就是说,属本脏之音均可用于治疗本脏病,当然我们还可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用于治疗他脏之病。一般说来,宫调式和徵调式色彩明亮,具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色彩上较暗淡,具有补肾、舒肝的作用,商调式介乎两者间,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因此根据不同的症情,依据五行学说选用适当的音乐可获得较好养生效果。

3.七情与音乐养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喜怒忧思悲恐惊,即被称为七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这“情”字,不外乎七情,它是人的心灵动态的一个概括。而“曲调的变化摹仿心灵的动态”,音乐恰与人的心灵感受相融合。对于在七情所致疾病中,音乐所起的独特作用,医家张子和颇有见地:“以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音感之;以喜治悲,以谑戏狎之言误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师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动人耳目,易之视之。”七情和悦乃健康长寿之基,音乐正是通过意识情感的作用,对五脏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用音乐“雪其躁心,释其竞心”,追求“淡泊宁静,心无尘翳”,达到养生的目的[4]。

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音乐养生的作用

1.古人看音乐养生的作用

(1)“和乐”平心,淫声致病音乐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其平心释躁功能已得公认,用和谐、适中的音乐去感化人的情志,使人达到心理上的平和状态,这种治疗作用我们可谓之“和乐”平心。

从欧阳修宫声数引以治幽忧之疾的案例中可以看到,选用合适的曲目和治疗形式,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保健作用,正如欧阳修在《书梅圣俞稿后》中说:“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气相接,故其疾徐奋动以感于心,欢欣恻伦可以察于声”。他在《国学试策三道》中亦说:“盖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北宋司马光提出“不爽于和”“不失其中”的养生之道,认为“乐极和”“礼极顺”“夫乐之用不过于和,礼之用不过于顺”“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周敦颐对音乐养生也提出了“淡和”思想,他说:“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综观以上,诸多古人均认为,“和乐”平心,“音乐者,流通血脉,动荡精神,以和正心”的养生作用只有在优美动听的“和乐”中才能达到。“体育仅运动肢节尚得却病之效,弹琴则并精神而陶冶之,此其所以寿欤?”这或许也是个中道理之一。

与“和乐”相对, 古人相信,不良乐律会导致人体罹患疾病,前述医和的那段话中,所提“中声以降”与“繁手淫声”正是指和缓的适中之声与技巧杂乱的繁复音乐,那时便已指出“繁手淫声”让人“乃忘平和”,劝戒“君子弗听”。荀子明确反对“姚冶以险”的“邪音”,《论衡·纪妖篇》载师旷鼓琴的故事就表达了这一观念:“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平公之身遂癃病”,可见“邪音”确能致病。伶周鸩,也认为许多疾病是由于听了不和的音乐造成的,指出“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

现代看来,选用优美精致的音乐确能获得养生效果,一般说来,曲调平滑流畅、柔和温婉、节奏舒缓适中、和声简单和谐、音色典雅古朴、音量轻柔尽现的乐曲,满足了人的内心泰然的需要而达到养生目的。而类似古代“淫声”的迪士高之类非但对养生无益,对一些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是极为不宜的。故“和乐”平心,淫声致病,音乐治疗并非有益无害,关键在于乐曲的选择,这也是我们在音乐养生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3]。

(2)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提倡以尽善尽美的音乐,通过礼、乐,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认为音乐有利于创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基础。通过提高个人的素养和修养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祥和澄澈,这种小而大之的社会效应正是音乐这样一个小艺术带来的大作用[2]。

2.现代中医看音乐养生的作用

音乐的养生(治疗)作用,可用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来形容,从现代中医的养生角度看,具体可归纳为:

(1)导养神气,宣和情志无论从五行还是七情理论来看,音乐对情绪的调整作用都是直接而强烈的。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音乐对情绪活动的作用,与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丘脑下部、边缘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正是通过生理、心理的作用,音乐对不良情绪能够节制、疏泄、移情。音乐是情感的语言,它使心灵的负担减轻,缓和情感的自然烈性,清除其中的粗野和放荡不羁,促使人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向安和的态度转化,达到节制作用。好的音乐还可以通过情绪的疏导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宣达发泄出来以恢复心理平衡。音乐的感染力还能让人们寄托情怀,怡养心神,超脱烦恼。

(2)改善行为,开发智力音乐能使人全身心投入,它是一个训练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的过程。疾病状态下,音乐可使患者增加生活乐趣,增强自信心和生活能力。音乐实践还能通过刺激大脑边缘系统增强记忆力,改善智力。

(3)强化气质,提升价值音乐是一种怡情悦性的艺术,它能够提高想象和联想,在欣赏、创造的过程中,艺术的熏陶必然使你独具灵性,气质得到强化,而流连于高雅中,人生价值也必然得到提升。

四、音乐养生的中医理论核心

1.天人合一,身心合一人与自然、社会互相联系,并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免遭病邪侵扰,这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理论之一——整体观念,也是音乐养生的理论核心之一。音乐的产生正是源于人的身心对于大自然的感悟,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人与自然的互根性、同一性,决定了音乐必能调节人心,调整情绪,健体养生。天人合一的观点就是要把人的健康和大自然相联系起来,而身心合一则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是不可分开的,有人把它叫做文化上的大统一理论,这与现代医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导致躯体疾病观点相似。

2.迟以气用,远以神行无论是主动式还是被动式的音乐治疗,环境的设计对心境的变化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说”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自释”,提出音乐治疗要有一个舒适优美的青山绿水般的环境,或如绿野仙林,或如浩瀚海面,或如高山流水,这种如临其境的意境设计,需要按照不同的对象,使音乐与治疗对象的身心具有共同性或互补性,这与现代音乐养生(疗法)中强调环境、色彩的选择至关重要是一致的。 “神”与“气”是音乐实践中的灵魂所在,神是神韵,神游,气是气质、气度,情境的合理设计才能使人与音乐水乳交融,在这方面,明代古琴大师徐上瀛的观点极其真切,他认为无论是欣赏、演奏、创作,都应做到“音与意合”,也正是“迟以气用,远以神行”[3]。

五、结语

《黄帝内经》说:“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在现代的中医养生中,采用各种综合方法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疗法在中国发展未盛,却不可否认它是奇葩一朵。中医理论与音乐养生(疗法)有着渊远的根源,但历史上音乐被作为儒家教化工具而淡化了医学效用,发掘研究和发展这一传统疗法,有助于构建中医身心治疗学。因此,如何将音乐疗法与传统的中医理论有机的结合,如大力发展和完善音乐电针疗法、音乐气功疗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疗法是一块广阔空间。继承精华,开拓创新,作为中医工作者,责无旁贷。“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用《大乐》中的这段话作为结语,未必对音乐养生做出全面总结,至少能说明这篇文章的主旨,音乐养生的中医源流久远,和、中、淡、适的中医音乐养生之道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路漫漫其修远,“缘智以为经,可以保生,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参考文献】

[1]王旭东.中医养生康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83.

[2]石峰.中国古代的音乐养生与音乐治疗——谈音乐治疗的民族传统之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0,2(2):126.

[3]石峰. 中国古代的音乐养生与音乐治疗(续)——谈音乐治疗的民族传统之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0,2(3):177.

[4]吴丽玲.从中医理论中探音乐养生[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4:66.

来源:中国古曲网

  • 更新时间:2014-04-24 10:11
  • 发布者:高雅编辑
  • 分享到:
  •  

    声波是能量,又是信息。善良美好的声波自然蕴涵着善良美好的能量和信息。把善良美好的能量和信息传送给人,当然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好的作用了。

    ——节选自区文伟撰写的《浅谈对音乐的认识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