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本体与人的生存、情感的关系
1、音乐首先是一种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其通过时间展开,以声音作为媒介,靠人的听觉来接收,这也是音乐与其它艺术的本质区别。
艺术的本质是表现的,其源自于生活而高于、抽象于生活。可以从艺术的起源看得,最初艺术是与生活合在一起的,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艺术可以表现生活的本源和抽象的存在。因此,再没有艺术学习基础的人,其前意识和潜意识都有艺术抽象的存在,也能够受到艺术表现的感染,对于现代人,这个能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音乐在这些方面上也不例外。
然而,音乐相对于一般的艺术形式而言,其擅长表现的方面是很独特的。首先,音乐的表现是非直观的。人们看到文字“鸟”,定可以联系起鸟的形象;人们看见鸟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等,甚至看到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扮演鸟,受众都可以在大脑中投射出鸟的种种形象。不过,音乐并不擅长来描述现实世界,其很难像之前所列举的事例那样来描述一个现实世界的鸟。其次,音乐的表现是非言语性,它很难写实的、逻辑的来描述现实事物或者一件事情,这样一来,就能让语言能力欠缺的人也有机会通过音乐来交流。
由于音乐在本体上的种种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擅长的表现对象和表现方式都是有自身的特点和逻辑。音乐最擅长表现的是人的情感情绪和抽象的宇宙运行规律或抽象的人(小宇宙)的生理存在规律。可以说,即使音乐试图表现现实事物、事件都是要经过人的情感与感觉作为中介来指向的,简单的说就是音乐-心-事物(事件)。
音乐的表现是通过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来实现的。生理层面的主要是听觉刺激,而听觉刺激的声音的源头是物体振动发出的声波,声波对人生理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过低过高的频率(次声波、超声波)、过快或过慢的节奏(嘈杂的噪音或长时间不变的单音)和过高的振幅(音量过大)都对人有损害。声音不但是对人有生理方面的影响,并且对其它的生物也一样有影响:有人做过实验,向2组小麦每天播放一定时间的音乐,一组播放古典音乐,另一组播放摇滚音乐,其结果是,听古典音乐的那组小麦增产了,而听摇滚音乐的小麦却会减产。音乐对植物都会产生如此明显的生理影响,那么对于高等动物的人来说,其影响要远大于植物,毕竟音乐是人创作的,也是为人而创作的。也有人做过统计,如果长期爱听摇滚音乐、重金属音乐或无调性音乐的人容易暴躁且身体系统有紊乱的倾向;而莫扎特、巴赫的音乐则广泛用于胎教和早教,会使小孩的平衡协调感加强、性情温和、甚至提高智商和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总之,对人生理有益的音乐都是要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后文将论述),反之则有害。
如果是以生理刺激为主的音乐,那么其必不能成为好的音乐,因为生理刺激只是音乐最为浅层次的外表,其丰富的内涵都以音乐的另一特性,表情性的目的而存在。也就是说音乐不但对人会有生理刺激,还会对人有心理层面的交流和影响。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诸多符号中,唯一可以直接表现情感的。像文字、美术等等其它的符号,它们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现情感。最典型的如美学名篇《二十四品》(诗歌的形式)中的那样,通过种种外部事物或环境的描写,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再让人产生情感反应;又如像梵高的名画《向日葵》,通过夸张的外型与色彩对比,是让图画这一本体,让人有疯狂和不安的感觉,而图画中的向日葵本身,并不是情感的直接表现,而是要拿它和自然界真正的向日葵进行比较,欣赏者才会有情感体验。
音乐表现情感的形式则与其它人类符号完全不同,它是通过与情感的构成和运动形式有异质同构的关系来实现的。为什么音乐可以做到这一点呢?最重要的原因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就是说音乐也是一个直接的运动过程,而人的情感活动也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运动过程,这是其它人类符号所不能做到的。另外,人的心理活动的运动形式也与音乐要素的组织形式非常相像,高低起伏、重复反复、速度变化、强度变化、多线条复合运动、对比统一……这些即是人心理的运动方式,也是音乐的组织形式。这说明,音乐与格式塔心理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也正如苏珊·朗格所说的:“音乐是有意味的形式”。
2、音乐的基本要素、表现手段与人生理、心理反应的关系音乐对人类情感的直接表现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能比拟的,非语义性和非具像性的纯粹形式表现越过了理性的认识和理解。然而,作为人的精神创造物,音乐无非是人自身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反映,是经验性地利用声音材料,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和适应人的审美需求而创造的,不同的思想情感内容将要求作曲家运用相应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原则。
音乐的基本要素、表现手段主要有:音高、音长、和声、节奏、曲式、音色、速度、力度等等。
(1)音高是声音的高度,从物理上说,是音源振动的频率,声音越高,人的感觉越紧张,声音越低则是感觉沉重。音长则是声音维持的时间,音长短,感觉紧促,音长长则感觉慢甚至因缺少变化而感到沉闷。
旋律是由音高和音长的结合(有一定节奏)而成,是音乐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旋律往往凸现于一切音乐表现因素之上,最易为人的听觉所感知和领悟,表达一定的音响概念和情感意味,能描述人的内在感觉世界,体现与心理活动相类似的逻辑。而且,旋律手段在选择乐音上处于优越的地位,音乐创作灵感也往往以旋律的样式出现于作曲家的脑海中。
当然,旋律并非仅是乐音的高低与长短组合,是一种曲调,并非无任自由,而是受到音乐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调式、调性的潜在约制,也与音乐的其它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相辅相成。
(2)节奏(包括节拍、节奏型)是赋于音乐旋律生命力的脉动。节奏以其各种不同的时值长短结合动态地推动着音乐的进行。音乐的时间性结构是节奏于音乐的主要价值,这种时间性结构是音乐作品的框架。节奏作为音乐本体结构要素所体现出来的结构力,同构于宇宙化规律,也与人的生理、心理运动机制同构,向我们揭示了音乐本体与大千世界与人的主体生理、心理密切联系。节奏的语言表现功能、生动而变化多样的表情能力给予我们逼真的生命跃动的各种感受。
一般而言,快节奏的音乐给人以欢腾、热烈、激动或急促紧张的感觉;而慢节奏的音乐一般表现舒缓、沉闷或是深层的意境。
(3)对于音乐的基本要素的和声,应该分为静态的动态的不同考察角度。静态的和声是指单个的和弦,即是由2个或以上的音叠置而成。由于音与音之间的泛音列的不同,因此,如果叠置的音组合的共振多些,就使其听起来比较和谐,使人感到纯洁、单纯或者会乏味;共振适中(不多不少)的和声在音乐中很有意义,它会使人有张力和色彩感;共振少的则有冲突感、不安全感。
动态的和声是指和声进行,从一个个和谐的组合排列,一般遵循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规律组合排列。人的心理既可以承受谐和,又可以承受不谐和,但总是在追求着谐和,因谐和是一种自然的美和心理的舒适状态。人对声音的敏感度要超过其他的知觉,对声音的谐和及不谐和有着本能的敏锐反应。因此和声作为时间中运动的形式,和声进行可以表现人情感细微变化的过程。
和声的神妙还在于变幻纷呈的色彩变化感。色彩不由使人想起绘画,绘画的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是明确的颜色,而音乐显然没有这种功能。但音乐的色彩同样是可感的,只不过途径不同而已。由于“通感”作用,从音乐的和声音响中听到“颜色”,正如在山水画中看到“流水声”一样。不仅如此,和声所产生的色彩感更能够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其原理与色彩对人情绪的作用是相同的。
(4)曲式是音乐各表现因素的整体生命组成。作为形式感较强的音乐艺术,呈示、对比、发展、再现等原则无不受到曲式思维的约束,曲式思维实际上就是一种音乐思维。音乐曲式思维又必须根据人们的审美心理活动来安排音乐材料的组织。连贯、对比、新颖、平衡都是人们的审美共性,也是人们评价艺术价值的基本标准。
实际上,曲式作为音乐整体的组织手段,其对人的生理、心理也是有异质同构关系的。其反应的是世界万物抽象的运行过程和人的心理的运动过程。世界万物运动过程有多样性,人的心理运动过程也不是单一的,因此曲式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但不管曲式怎么变化,它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心理的完形结构,即是呈示—发展—再现。但必须强调的是,音乐是表现美的,因此,曲式也是美的结构形式,不是任意的。
(5)音乐的速度和力度也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它们对人的生理心理反应比较容易理解,速度快力度强,有紧张、激烈感,速度慢力度弱,则是优雅、平静。
音色是当代作曲家最为关注的和追求创新的音乐基本要素。其发声原理是泛音列的共振倾向不同。实际上,人对音色的听觉反应和人对单个和弦音的听觉反应相似。
3、音乐形式美的法则是人感觉情感的归纳
作为艺术的音乐,应该是有艺术的共同之处——美。美,就是需要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主体指的是人,人的情感和感觉,也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因此,好的音乐都是符合形式美的法则的,是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
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所谓形式,就是构成事物的各种元素之组织或安排,它虽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却蕴含着内在的运动规律。作为音乐形式,它是构成音乐各种元素的组织和安排。
音乐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对自然的升华反映。音乐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是以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生理、心理中美的声响、旋律作为基础的。音乐形式美的法则不仅描述文艺作品的美的境界,更涵盖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即表演者和欣赏者情感的共鸣。这解释了缘何欣赏者能神游乐境,并从中获得乐趣,释放身心。
二、各类音乐对人生理、心理影响的归纳
1、歌曲(有歌词)、标题音乐和纯音乐表现之异同
(1)歌曲基本上是有音乐的地方都有相应歌词,像引子、尾声、间奏这些没有歌词的部分在音乐中占的比重很小。歌曲的创作方式有2种,一种是根据现有的歌词来谱曲,这就要作曲家深刻理解歌词的意思和意境;另一种是作曲家先谱曲,然后词作家填词,这种则是以音乐为中心。2种歌曲的创作顺序虽然不同,但只要是优秀的歌曲作品,其音乐和歌词都会十分贴合、浑然一体,对欣赏者来说没有明显区别。通过对歌词文字的理解,可以知道音乐的表现内容。歌曲欣赏的门槛很低,即使没有经过音乐训练的人也能轻易理解,只是其对音乐的感应未必很强,音乐的力量有时候会被文字的意义所掩盖。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可以把歌曲的歌词(歌唱部分)先去掉,仅仅聆听音乐部分,加强对音乐的印象,最好再加上歌唱重新欣赏。这样有助于对歌曲音乐性的理解,使得音乐的情感表达可以真正进入听众的脑海中从而引起心理的共鸣。、
(2)标题音乐作为西方专业音乐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逐渐演进成熟,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主流。
标题音乐通俗地讲就是用标题或文字来提示作品的文学性、绘画性或戏剧性内容及说明,即有“标题”的音乐。标题音乐固然都有一个作品的标题名称,但是不能把冠上各种名称的乐曲都称之为标题音乐。标题音乐在表现文学性、绘画性等非音乐性内容上有较显著的特征,它是把特定的内容作为创作的依据和构思,并运用各种音乐手段去表现标题中特定的内容情节,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描绘性和指向性,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有较多的造型性,思想内容较为明确具体,标题与作品所表达的内容相符合。即体现音乐内容的标题文字和音乐创作的构思过程及表现手法是标题音乐最主要的构成要件。
标题音乐的内容有指向性,文字内容说明了音乐的表现对象,便于人去理解和体验其情感内容。
(3)纯音乐
纯音乐就是指没有任何文字或其它符号说明的音乐,不能借助语言性、逻辑性的事物来理解、感受音乐的内容和情感。纯音乐对于没有收到过音乐训练的人来说是较难理解的。
从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史来看,纯音乐是与歌唱、舞蹈分不开的。最初的纯音乐只是作为歌唱、舞蹈的伴奏使用,纯音乐是由歌曲或舞曲改编而成的。歌词和舞蹈本身就是它们的“标题”。在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的发展改变了15世纪以宗教体裁为主的单调局面,在声乐艺术勃兴的同时,纯音乐开始摆脱对声乐的依附,并从声乐伴奏和舞蹈音乐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些独立的形式和体裁,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越是不依赖于语言性的音乐,就越是接近音乐表现的真谛——人类情感的最直接表现。不是说音乐只能表现人的情感,事实是音乐对于自身而言,它是最擅长表现情感;而人类情感的最佳表现方法就是音乐。因此,纯音乐是表现人类情感情绪比较有优势的方式。
2、通俗音乐和严肃音乐对人生理、心理影响的异同
首先,两者都是音乐,它们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在表现方式和表现效果方面有差异。
(1)通俗音乐及其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
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
流行音乐,从一开始就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欧美流行音乐的传入也不断地影响着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通俗音乐是与严肃音乐相对而言的,它不同于严肃音乐,因为严肃音乐常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一些专门的知识层面,需要听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修养细细领悟、品味。而通俗音乐对于听众来说,其形式短小、通俗、运用的作曲技法简单,唱起来上口,并且对于听众不需要更多的音乐基础和注意力,仅依靠对音乐感性认识(大部分可以借助歌词的文字意思)就能理解。
由于通俗音乐形式短小、通俗、运用的作曲技法简单(旋律简单变化少,音的进行以调式核心音为主,和声单纯色彩性少,曲式一般都是单二部或单三步,几乎不用复调的手法),这些就限制了它的音乐表现内容。短小简单的曲子就很难表现很多的内容或深刻的内容,其适合表现比较单纯的情感情绪和简单的思想。
另外,通俗音乐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比较注重生理刺激,强劲的或者统一的背景节奏使人感应深刻,容易跟踪节奏走;反复单一的旋律也能在短时间里强化听着对作品的旋律记忆。
通俗音乐适合音乐基础较为缺乏、注意力稍差或情感体验缺乏的的人来聆听。通俗音乐容易被人接收,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容易使听者有所反应。
(2)严肃音乐及其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
严肃音乐是与通俗音乐相对的概念,那么它在音乐上的特点就与通俗音乐相反。它的耗时较长(也有短的,但所占比例小),运用的作曲技法多样且复杂,旋律变化多,音的进行丰富,和声多样色彩性增加,曲式复杂庞大,经常间插入复调的手法。这样的音乐当然就比较复杂、抽象,但其优点也很明显,它能表现很多的内容、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严肃音乐以情感表达、思想表现为主,生理刺激在其中的分量较低。严肃音乐不便于让音乐体验少的人来理解、欣赏,但如果有需要,可以一边听一边接收他人的指导。严肃音乐适合表现复杂的情感,可以帮助听众进行深层次的情感宣泄,并能够在宣泄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思考,从而得到有深度的情感体验和生存的启发。
3、西方主要时期的音乐表现和对人的影响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是单音音乐,比较原始,现已失传。
中世纪音乐主要是宗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是其集大成者,音乐纯洁、诚挚,有一定的心灵净化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是在中世纪“新艺术”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这是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的结果。
(2)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指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在艺术领域方面,巴洛克风格的特征是精致细腻的装饰以及华丽的风格。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复调音乐(复音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于是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复调在
J.S.巴赫时代发展到极致。巴洛克音乐追求平衡、严谨的作风和理性的思维得到强调,音乐的情感张弛有度,
既有较为深刻的情感表达,但是又不会过于外露。巴洛克音乐可以让人体律动的节奏性增强,有平衡与和谐感,感觉到有激情却又有一定的克制力。
(3)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抛弃了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后期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瓦格纳和布拉姆斯时代逐渐走向终结。
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是人类音乐史上辉煌的时代,其音乐在形式上走向技术的极致,音乐情感表现方面也物尽所用,情感表现非常丰富深入。它是严肃音乐的最典型代表,其对人心理与生理的影响与上文论述严肃音乐的基本一致。
(4)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最初有三大源流:古斯塔夫·马勒与理察·施特劳斯的后浪漫乐派、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和拉赫玛尼诺夫、普罗高菲夫、史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所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后来出现音乐种类更是繁多,包括了如勋伯格的12音体系、布列兹的序列音乐、极简音乐,Steve Reich和Philip Glass使用简单三音和弦,Pierre Schaeffer的具体音乐,Harry Partch、Alois Hába和其他人的微分音音乐,还有约翰·凯吉的机率音乐等等。
现代音乐一个极重要的特点是开始有所谓传统及前卫之分别,它们的音乐原则在一方占极其重要性者,在另一方往往不是那么重要或不被接受。例如魏本、卡特、瓦瑞斯、米尔顿·巴比特等人对前卫领域有重要贡献,但是,在此领域外就常常被攻击。随着时间,前卫的概念对于现代音乐而言,要把它们分开几个部分来归纳。
首先是后浪漫乐派和新古典主义乐派,它们可以看作是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延续和发展,只是吸收了很多新的作曲手法,其音乐表现和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和古典浪漫主义音乐没有本质的变化。
其次是印象派音乐,这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乐派。音乐表现也与其它的不同。它是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善于表现色彩、温度、意向、感觉细腻的变化,表现一种朦胧渐变的感觉。同时,其发展了旋律、和声、曲式,来适应其表现的需要。
印象派音乐虽然音乐言语非常复杂,但是听起来却相对容易掌握,因为它表现的都是比较现实的内容,即其它人类符号可以描绘的东西。音乐感悟能力一般的人都可以尝试去感受。音乐表现出那朦胧的感觉、多变细腻的色彩感,很适合听众去借以进行联想。
最后是先锋派音乐,其为了打破传统音乐的技法,不断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实际是同时打破了音乐形式美的法则,音乐的美感不再,音乐与情感运动的同构关系也被破坏了,变成了纯粹的观念游戏和技术游戏。先锋派音乐完全不适合一般的听众去聆听,也难以产生心理的情感共鸣,反而让大多数人认为是难听的噪音。
4、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及对人的影响
我国音乐的民族性特征当然与我国的生存环境与文化特征有紧密的联系;而生存环境与文化特征的内涵最终表现在我国传统哲学思想里面,我国传统哲学是以道家和儒家为最主要代表。
道家思想的音乐观方面,较多去探索音乐之本源问题,因此它较多影响乐我国音乐的表现对象——大音——道——无,也就是说不追求音乐的写实能力而追求境界、神韵。当然,对这些内容的表现必然要求我国音乐在本体方面有相应的音乐形态和风格。
儒家思想虽然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巨大,对音乐文化也不例外,主要体现在士人音乐和文人音乐方面,但其对我国音乐的本体方面的追求却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道家的主张,也同时受到《易经》的影响。
虽然儒家对音乐有“仁”、“礼”等主张,但这些儒家特有的观点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社会功能方面,而对音乐本体的形态则较多接受了道家和《易经》的遗留,换言之,儒家用已有音乐本体形态和风格来实现其功能。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我国的民族音乐无论在音乐表现内容上,还是音乐风格和形态上都追求的是“神韵”、“韵味”。
中国传统音乐对人的身体是有安神定惊的功效,并能修复心理伤痛,激发人体潜能。
对与生活在忙碌节奏中的现代人而言,要坐下来欣赏慢节奏的中国传统纯音乐是有难度的,特别是那些缺少音乐技能的人。但是,如果人一但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清逸淡远”的神韵,就能起到净化心理、抛开烦恼,进入忘我的境界。这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益的。